株洲刘阿姨:高血糖调理遇瓶颈,袁海洸医生为其制定方案的过程​

2025-11-07 16:06:26 snzyg

导语: 株洲的刘阿姨,确诊2型糖尿病已有数年。她一直通过口服药和饮食控制血糖,但近半年来,空腹血糖总是居高不下,陷入了“管住嘴了,血糖却降不下来”的瓶颈期。这让她倍感焦虑与困惑。在朋友的推荐下,她向袁海洸医生寻求帮助。以下是刘阿姨对这次制定新方案过程的回顾与分享。

一、瓶颈:为何努力了,血糖还是不理想?

“我米饭已经吃得很少了,也坚持散步,为什么早上的空腹血糖还是经常在8-9 mmol/L?”这是刘阿姨见到袁医生后最迫切的问题。她描述了自己的努力:主食减半、基本不吃甜食,但血糖值像一堵墙一样,纹丝不动,甚至还伴有下午乏力、偶尔心慌的情况。

二、深入剖析:寻找被忽略的细节

袁医生没有立即调整药物,而是与刘阿姨一起,对她的日常生活进行了一次“地毯式”的复盘。

  1. 饮食结构“侦察”:医生请刘阿姨详细记录了三天的饮食。结果发现,虽然她减少了主食,但为了保证饱腹感,无形中增加了瘦肉、鸡蛋和坚果的摄入。同时,她爱吃的水果如荔枝、龙眼等含糖量较高,且通常在晚餐后食用。

  2. 运动模式评估:刘阿姨的散步是“闲逛”式的,时长和强度都不固定,对血糖的消耗效果有限。

  3. 血糖监测盲区:刘阿姨只测空腹血糖,从未关注过餐后2小时血糖和睡前血糖。袁医生指出,这无法全面反映全天的血糖波动,尤其是无法判断夜间是否存在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苏木杰现象)的情况,这恰恰是导致某些人空腹血糖高的“元凶”。

  4. 药物与身体的匹配度:医生评估了她长期服用的药物,认为在当前的身体状况下,可能需要调整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来突破瓶颈。

三、新方案的制定:从“单一控糖”到“精细管理”

基于以上分析,袁医生为刘阿姨制定了一个全新的、更具针对性的综合管理方案。

  1. 饮食精细化:从“量”到“质”的转变

    • 均衡搭配:建议她恢复适量优质主食(如杂粮饭),但要确保与足量的蔬菜和少量蛋白质食物均匀搭配,以延缓血糖上升速度。

    • 水果选择与时机:建议在两餐之间选择低糖水果(如草莓、樱桃番茄),并严格控制分量。

    • 晚餐调整:建议晚餐清淡且提前,避免晚餐后摄入任何含热量的食物。

  2. 运动处方化:规定“强度”与“时间”

    • 建议将“散步”升级为“快走”,达到微微出汗、心跳加快的程度。

    • 规定每次运动时间持续30-40分钟,在餐后1小时左右开始进行。

  3. 监测全面化:绘制“血糖地图”

    • 要求她每周选择2天,进行包括空腹、三餐后2小时和睡前在内的5点血糖监测,以便清晰了解全天的血糖波动规律,为精准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4. 药物优化:引入新机制

    • 在充分沟通后,医生在原有药物基础上,为她增加了一种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该药主要通过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来排糖,不易引发低血糖,能有效降低空腹血糖。

四、刘阿姨的收获与转变

“经过这次调整,我才发现自己以前的管理有多粗糙。”刘阿姨感慨道。通过全面的血糖监测,她第一次看到了自己餐后血糖的峰值和夜间的血糖趋势,真正理解了空腹血糖高的原因。执行新方案一个月后,她的空腹血糖逐渐下降并稳定在6-7 mmol/L,下午乏力的感觉也消失了。

结语
刘阿姨的经历表明,当血糖管理遇到瓶颈时,往往意味着旧的方法已不再完全适用。此时,需要与医生合作,进行一次深入、全面的评估,从饮食结构、运动强度、监测方法和药物方案等多个维度进行精细化调整,才能找到突破口,重新实现对病情的有效控制。


电话咨询
服务项目
专家团队
挂号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