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糖尿病患者陈叔:袁力帮我改善手脚冰凉的真实经历
家住湖南株洲的陈叔,是一位有近10年病史的“老糖友”了。多年来,他严格遵医嘱服用降糖药,血糖控制得还算平稳,但有一个困扰却逐年加重——手脚冰凉。
曾经的困扰:糖友的“冷”与“怕”
尤其是在秋冬季节,陈叔的双脚就像两块冰,即使穿上厚厚的羊毛袜,塞进暖烘烘的棉鞋里,也半天暖和不起来。晚上睡觉更是难受,必须先用热水袋把被窝焐热很久才敢进去,而且夜里常常因为脚冷而醒过来。
“人家都说‘老人身上三件宝,怕冷、怕摔、怕感冒’,我这是占全了,最怕的就是这个冷。”陈叔说,“我老伴总说我脚像死人脚,我自己摸着也心里发毛。更担心的是,我听医生说,糖尿病患者手脚冰凉,可能是周围神经和血管病变的前兆,弄不好会发展成‘糖尿病足’,那可太可怕了!”
陈叔试过很多方法:泡脚、吃温补的羊肉汤、甚至听信偏方吃保健品,效果都不明显,有时反而因为吃得太补,血糖还出现了波动。
遇见转机:病友推荐的袁力医生
一次在社区糖尿病病友交流活动中,陈叔向一位同样有手脚冰凉问题但已经改善很多的病友倾诉烦恼。那位病友热情地向他推荐:“你去看看中医科的袁力医生吧!我就是在他那里调好的,他看这个问题很有一套,不只是让你暖和,而是从根上调理。”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陈叔挂上了袁力医生的号。
辨证施治:不是简单的“缺阳气”
袁医生仔细询问了陈叔的情况,看了舌苔(舌质淡、有点紫暗、苔白),又摸了脉(感觉沉细无力),然后给出了他的分析:
“陈叔,您这个情况,在中医看来,不单单是普通人认为的‘阳气不足’。糖尿病在中医里属于‘消渴’范畴,本身就有‘阴虚’的内核。您病了这么多年,阴损及阳,导致了气阴两虚,兼有血瘀。”
袁医生进一步解释:“气虚,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就不够;阴虚,身体里的津液血液本身就不足;再加上久病成瘀,血瘀的脉络就像结了冰的河流,气血自然到不了四肢末端。所以,您的手脚冰凉,是‘虚’和‘瘀’共同造成的。光补阳,容易上火伤阴;光活血,源头动力又不足。”
这番话让陈叔豁然开朗,终于明白了自己之前为什么调理效果不好。
综合调理:内外兼治的“暖身方案”
袁力医生为陈叔制定了一个综合性的调理方案:
中药内服——益气养阴,温经通络:
袁医生开出的方子,核心不是大热的附子、肉桂,而是以黄芪、党参来补气,麦冬、地黄来滋阴,再用桂枝温通经脉,丹参、当归、鸡血藤来活血化瘀。这个方子就像给身体内部既加了“燃料”(气阴),又疏通了“管道”(血脉),让温暖能自己生发出来,并顺利输送到手脚。中药足浴——引热下行,直达病所:
袁医生还特意开了一个足浴方:用艾叶、红花、生姜、花椒等煎水,每晚睡前给陈叔泡脚20分钟。他强调:“水温一定要控制在37-40度,用手肘试,感觉温热不烫就行,千万不能用太热的水,因为糖尿病足对温度不敏感,容易烫伤。”这个外治法能直接温暖下肢,活血通络,效果立竿见影。饮食运动——巩固疗效,养成习惯:
饮食上,袁医生建议他常吃一些性平或微温、能活血的食物,如洋葱、木耳、鸡肉、牛肉,避免生冷寒凉。运动上,推荐他每天坚持快走30分钟以上,或者做“踮脚运动”,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喜人变化:从手脚回暖到信心重燃
坚持调理了大约一个月后,陈叔感受到了明显的变化。
“最开始是泡完脚,能暖和两三个小时了。后来,吃了两周中药,感觉身上没那么乏力,白天手脚也比以前暖了一些。”陈叔回忆道,“最让我开心的是,大概一个月的时候,有一天晚上我醒来,发现脚居然是暖的! 那种感觉,真的无法形容,好像心里的一个大石头终于落地了。”
复查血糖,指标依然稳定。袁医生根据陈叔的情况,调整了药方,让他继续巩固,并鼓励他将健康的生活和泡脚习惯长期保持下去。
陈叔的感悟:
“真的很感谢袁力医生,”陈叔感慨地说,“他不仅医术好,耐心为我讲解病因,更重要的是给了我信心。让我知道糖尿病并发症不是没办法,关键要找对方法,从根上调理。现在我的手脚暖和了,整个人精神都好多了,对控制血糖也更有信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