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袁海洸医生:高血压治疗不仅是降压,关键在于全身调理
在株洲,一提到高血压,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吃降压药”。然而,长期服药后,不少患者依然被头晕、失眠、乏力等问题困扰,血压也像坐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株洲神农中医馆的袁海洸医生指出,这种困境的根源在于,传统的治疗方式往往只聚焦于“降压”这个指标,而忽视了高血压背后的全身性失衡。袁医生强调,真正有效的高血压治疗,必须是 “降压”与“调理”并重,通过恢复人体内在的阴阳平衡,实现血压的长期稳定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洞察根源:高血压是“果”,脏腑失调是“因”
袁海洸医生从中医视角深入剖析,认为血压升高只是一个外在的“信号”,其内在是身体多个脏腑功能失调的结果。
肝:情志所伤,肝阳上亢:长期压力大、情绪激动,最容易导致肝气郁结,久而化为肝火,使肝阳亢盛向上冲逆。这便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发脾气后会觉得面红耳赤、头晕头痛加重。袁医生指出,治疗必须先疏肝、清肝,平抑上亢的肝阳。
肾:阴阳失衡,水不涵木:肾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能滋养肝木。若肾阴亏虚,就如同大树失去了水分的滋养,变得干枯而易折(肝阳上亢)。因此,对于伴有腰膝酸软、耳鸣、失眠的患者,调理必须滋补肾阴,从根源上制约肝阳。
脾:运化失常,痰湿内阻:过食肥甘厚味会损伤脾胃功能,导致体内痰湿内生。这些痰湿阻塞脉络,会使血管阻力增加,从而推动血压升高。袁医生在治疗此类患者时,尤其注重健脾化痰,疏通血管的“淤堵”。
二、标本兼治:袁海洸医生的“调理型”治疗之道
在神农中医馆,袁海洸医生为每位高血压患者制定的,都是一套融合了中药、针灸、生活指导的个体化调理方案。
中药内服,辨证施治:这无疑是治疗的核心。袁医生绝不拘泥于单一的降压方,而是严格根据患者的证型遣方用药。对于肝阳上亢者,用天麻钩藤饮加减以平肝潜阳;对于肝肾阴虚者,用杞菊地黄丸加减以滋阴潜阳;对于痰湿内阻者,则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以健脾化痰。旨在通过调理脏腑,让血压自然回落。
非药物疗法,协同增效:袁医生常会根据病情,配合耳穴压豆、针灸、推拿等外治方法。例如,针刺太冲穴可有效平肝降逆,按摩足三里穴能健脾和胃。这些方法能辅助药物,起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
生活方式干预,巩固根基:袁海洸医生认为,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他会为患者提供详细的调理建议:
情志调摄:教导患者管理情绪,通过静坐、冥想等方式保持心境平和。
饮食指导:推荐适合的食疗方,如肝火旺者多食苦瓜、芹菜,痰湿重者用薏米、赤小豆煮粥。
运动建议:推荐太极拳、八段锦等和缓运动,以调和气血,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压骤升。
三、长治久安:从“控制指标”到“重塑健康”
袁海洸医生最后总结,他所推崇的这套治疗与调理并重的模式,其最终目标远不止于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它旨在帮助株洲的高血压患者实现一个更美好的状态:减少对药物的依赖、减轻甚至消除不适症状、稳定血压波动,并最终阻断或延缓高血压对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
这是一种将健康主动权交还给患者本人的治疗哲学。在袁海洸医生的指导下,高血压不再是一个需要终身对抗的敌人,而是提醒我们关注身体、回归健康生活方式的一个契机。通过系统的全身调理,实现血压的平稳与身心的和谐,才是中医智慧赋予我们的长远健康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