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力:株洲糖尿病治疗中胰岛素使用建议,科学控糖有方向
误区 1:“胰岛素是‘最后一步’,早期糖尿病不用”—— 部分早期 2 型糖尿病患者(如血糖极高、合并感染、围手术期),或 1 型糖尿病患者,早期使用胰岛素能快速控制血糖、保护胰岛功能,并非 “晚期末端” 才用;
误区 2:“用胰岛素会‘成瘾’,一旦用上就停不下来”—— 胰岛素是人体自身分泌的激素,外源性补充不会导致 “成瘾”,部分患者(如早期 2 型糖尿病、应激状态后)在血糖控制稳定后,可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少剂量甚至停用,过渡到口服药或生活方式干预;
误区 3:“用胰岛素就不用管饮食和运动了”—— 胰岛素需与饮食、运动配合才能实现最佳控糖效果,若用胰岛素后暴饮暴食或不运动,反而可能导致血糖波动更大,甚至引发肥胖、低血糖;
误区 4:“胰岛素剂量‘越多越好’,血糖降得越快越好”—— 胰岛素剂量需精准匹配血糖水平与饮食情况,过量使用易引发严重低血糖(可能导致昏迷、脑损伤),并非 “越多越有效”。
1 型糖尿病:患者自身胰岛功能衰竭,需终身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治疗,不可替代;
2 型糖尿病特殊情况:血糖极高(空腹血糖>13.9mmol/L 或随机血糖>16.7mmol/L)、合并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高渗状态)、合并严重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围手术期(术前、术后短期)、妊娠期糖尿病或糖尿病合并妊娠;
其他情况: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足量用药后血糖仍不达标)、对口服药不耐受(如出现严重胃肠道反应)、胰岛功能严重衰退(如 2 型糖尿病晚期,C 肽水平极低)。
评估病情与类型:先明确糖尿病类型(1 型 / 2 型)、血糖波动特点(如空腹高 / 餐后高)、合并症(如肾病、心血管疾病),选择适配的胰岛素类型(如短效、速效、中效、长效、预混);
例:餐后血糖高为主的患者,可选择速效胰岛素(如门冬胰岛素),餐前注射;空腹血糖高为主的患者,可选择长效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睡前注射;
评估生活习惯:根据患者饮食规律(如三餐是否定时、有无加餐)、运动情况(如是否规律运动、运动强度),初步确定胰岛素注射时间与初始剂量,避免与生活习惯冲突(如经常漏餐者,慎用预混胰岛素)。
规范注射操作:选择正确的注射部位(如腹部、大腿外侧、上臂外侧,腹部吸收最稳定),轮换注射点(同一部位间距>2 厘米,避免长期在同一处注射导致皮下脂肪增生,影响吸收),使用正确的注射手法(如捏皮、垂直或 45° 角进针,根据脂肪厚度调整);
精准匹配饮食:注射胰岛素后需按时进餐(如速效胰岛素注射后 10-15 分钟进餐,短效胰岛素注射后 30 分钟进餐),避免延迟进餐导致低血糖;若进餐量减少(如食欲不振),需在医生指导下减少胰岛素剂量;
关注身体反应:注射后若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手抖(低血糖症状),或口渴、多尿、乏力(高血糖症状),需立即监测血糖,必要时采取急救措施(如低血糖时补充糖果、饼干,高血糖时咨询医生调整剂量)。
定期监测血糖:使用胰岛素初期(1-2 周)需频繁监测血糖(如空腹、三餐后 2 小时、睡前,必要时加测凌晨 2-3 点血糖),记录血糖变化,为剂量调整提供依据;血糖稳定后可适当减少监测频率(如每周监测 3-4 次);
动态调整剂量:胰岛素剂量需根据血糖水平、饮食变化、运动情况、季节(如冬季血糖易升高,夏季易降低)灵活调整,不可长期 “一成不变”,调整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增减。
老年患者(65 岁以上):优先选择长效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如门冬 30 胰岛素),初始剂量宜小(如长效胰岛素从 4-6 单位开始),避免使用短效胰岛素(易因进餐不规律导致低血糖),同时加强血糖监测(尤其睡前);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选择对胎儿安全的胰岛素类型(如速效胰岛素、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避免使用长效胰岛素(安全性数据不足),剂量调整需严格遵循产科与内分泌科医生共同指导,兼顾母婴血糖安全;
肥胖合并胰岛素抵抗患者:在使用胰岛素的同时,配合饮食控制(减少高糖、高脂食物)、运动(如快走、游泳)与中医调理(如健脾祛湿中药),改善胰岛素抵抗,帮助减少胰岛素用量,避免因胰岛素导致体重进一步增加;
合并肾病患者:根据肾功能情况(如 eGFR 水平)调整胰岛素类型与剂量,优先选择对肾脏影响小的胰岛素(如速效胰岛素),避免使用中效胰岛素(可能因排泄减慢导致蓄积),同时减少剂量,防止低血糖。
未开封胰岛素:需在 2-8℃冰箱冷藏保存(避免冷冻,冷冻后胰岛素会变性失效),避免靠近冰箱门(温度波动大),开封前需提前 30 分钟取出回温(避免注射时刺激皮肤);
已开封胰岛素:可在室温(不超过 25℃)下保存,避免阳光直射、高温环境(如车内、灶台旁),保存时间不超过 4 周,无需放回冰箱(反复冷热易影响药效);
注射器具:使用一次性胰岛素针头,避免重复使用(重复使用易导致针头钝化、感染、剂量不准),注射后及时丢弃在锐器盒中,不可随意丢弃。
记录内容:每次注射胰岛素后,记录注射时间、剂量、血糖值(餐前、餐后 2 小时、睡前)、饮食情况(如主食量、有无加餐)、运动情况(如运动类型、时长),以及是否出现低血糖 / 高血糖症状;
复诊携带:复诊时携带血糖记录与胰岛素使用记录,方便医生根据数据调整剂量与方案,避免 “凭感觉” 调整;
特殊情况记录:如出现感冒、发烧、情绪波动、漏餐等情况,需重点记录血糖变化,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血糖波动,需及时咨询医生调整胰岛素剂量。
低血糖应急(血糖<3.9mmol/L):立即停止活动,坐下或躺下休息,补充 15 克碳水化合物(如 1 杯果汁、4 块糖果、1 片全麦面包),15 分钟后监测血糖,若仍未升高,可再补充 15 克,若症状无缓解(如意识模糊、昏迷),立即就医;
高血糖应急(血糖>16.7mmol/L):若伴随口渴、多尿、乏力,无明显不适,可适当增加饮水量(温水),避免剧烈运动,监测血糖变化,若持续升高或出现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可能为酮症酸中毒),立即就医,不可自行增加胰岛素剂量。
个性化方案制定:结合患者病情、生活习惯,制定 “胰岛素类型 + 剂量 + 注射时间” 的个性化方案,避免 “一刀切”;
实操指导:现场示范胰岛素注射操作(如部位选择、轮换方法、注射手法),帮助患者与家属掌握正确使用方式,减少操作失误;
长期随访:建立患者随访档案,定期跟踪血糖变化与胰岛素使用情况,根据病情调整方案,避免患者 “自行用药” 导致风险。
不 “忽视注射部位轮换”:长期在同一部位注射(如腹部同一区域),易导致皮下脂肪增生(摸起来有硬块),影响胰岛素吸收,导致血糖波动;
不 “用胰岛素后‘放纵’饮食”:用胰岛素后若大量进食高糖、高脂食物,会导致胰岛素需求骤增,可能引发高血糖或肥胖,反而加重病情;
不 “自行调整剂量”:如漏打胰岛素后,不可在下一次加倍注射(易导致低血糖),需咨询医生如何补打;血糖升高时,也不可随意加量,需结合饮食、运动情况综合判断;
不 “忽视中医调理配合”:在胰岛素治疗的同时,可配合中医调理(如中药、推拿、食疗),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功能,减少胰岛素剂量依赖,降低副作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