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哪些人更容易失眠?这十类人群失眠率高于普通人

2024-11-23 11:19:35 snzyg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与各种压力的交织下,失眠已成为一个广泛困扰人们的健康问题。然而,并非所有人都面临相同的失眠风险,有十类人群的失眠率明显高于普通人。了解这些易失眠群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关注自身及他人的睡眠健康状况,提前采取预防和干预措施。


一、高压职业从业者


诸如医生、护士、警察、消防员、企业高管等职业人群,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他们面临着高强度的工作任务、紧张的工作节奏、频繁的值班或加班,以及重大的责任与决策压力。长期处于这种高压环境下,精神时刻处于紧绷状态,大脑的应激反应持续被激活,使得交感神经兴奋,抑制了副交感神经对睡眠的促进作用。例如,医生可能需要长时间连续手术或应对紧急医疗状况,精神高度集中,下班后也难以迅速放松身心,从而容易陷入失眠困境。这种因职业压力引发的失眠,不仅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长期积累还可能导致职业倦怠、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失眠症状。


二、心理疾病患者


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患者常常饱受失眠的折磨。焦虑症患者内心充满过度的担忧、恐惧与不安,这种强烈的负面情绪使大脑的神经递质失衡,导致兴奋性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而抑制性神经递质如 γ- 氨基丁酸相对减少,从而干扰了正常的睡眠调节机制。他们可能在睡前反复思考各种问题,难以平静下来进入睡眠状态,或者在夜间频繁醒来,睡眠浅且多梦。抑郁症患者则多表现为早醒,通常比正常起床时间提前数小时醒来后便无法再入睡,同时伴有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自责自罪等症状。这是由于抑郁症患者大脑中的神经递质血清素水平降低,影响了睡眠的连续性和深度。心理疾病与失眠相互影响,失眠会加重心理疾病的症状,而心理疾病未得到有效治疗也会持续恶化失眠状况,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功能。


三、学生群体


学生面临着学业上的重重压力,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升学竞争日益激烈。繁重的课业负担,如大量的作业、频繁的考试、各种课外辅导班等,使得他们的课余时间被大量占用,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临近考试期间,压力更是急剧上升,许多学生出现考前焦虑,担心考试成绩不理想,这种心理压力直接作用于睡眠。而且,现代学生对电子设备的依赖度较高,睡前使用手机、电脑等浏览信息、玩游戏或社交,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打乱生物钟,导致入睡困难。长期的睡眠不足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记忆力,还可能对他们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如导致生长激素分泌减少影响身高发育,引发情绪波动、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四、更年期女性


女性在更年期阶段,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分泌显著减少。雌激素对于维持女性的生理和心理平衡起着重要作用,雌激素水平的下降会引发一系列更年期综合征症状,其中就包括失眠。潮热、盗汗是更年期女性常见的身体症状,夜间突然出现的潮热会使身体燥热不适,打断睡眠;盗汗导致的衣物被褥潮湿也会影响睡眠的舒适度。同时,雌激素水平变化还会影响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和多巴胺的合成与代谢,进而导致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这些情绪障碍进一步加重了失眠症状。更年期女性的失眠问题可能会持续数年,严重影响她们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增加患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五、慢性疾病患者


患有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病、偏头痛等)、内分泌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的患者,往往伴随着较高的失眠发生率。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能因心脏功能受损,出现夜间呼吸困难、胸闷、心悸等症状,导致睡眠中断;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在睡眠过程中容易因气道阻塞或痉挛而出现呼吸不畅,频繁憋醒;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会影响大脑的神经调节功能,导致睡眠周期紊乱,患者可能出现夜间多梦、肢体震颤加重而影响睡眠;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波动,可能出现夜间低血糖或高血糖症状,如心慌、出汗、口渴等,从而干扰睡眠。此外,长期患病带来的身体不适、对疾病预后的担忧以及服用多种药物产生的副作用等因素,都共同作用于患者的睡眠,使得他们更容易陷入失眠的困扰,而失眠又会进一步影响慢性疾病的康复进程,形成一个棘手的健康难题。


六、倒班工作者


包括医护人员、工厂工人、客服人员等在内的倒班工作群体,由于工作性质需要经常在夜间或非正常工作时间上班,这严重打乱了人体的生物钟。生物钟是人体内部的天然时钟,它调节着我们的睡眠 - 觉醒周期、体温、激素分泌等生理过程。倒班工作使得人体在本该休息的时间处于工作状态,大脑和身体的生物钟无法与外界环境的昼夜节律同步。例如,上夜班的人在白天睡觉时,环境光线较亮、噪音较大,不利于睡眠的诱导和维持;而且人体内部的褪黑素分泌也会受到干扰,褪黑素通常在夜间分泌增加,帮助人体进入睡眠状态,但倒班工作会破坏这种正常的分泌节律。长期倒班工作不仅导致睡眠质量差、入睡困难、睡眠时间短,还可能引发其他健康问题,如消化系统紊乱、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免疫力下降等,对倒班工作者的整体健康状况造成严重威胁。


七、长期使用电子设备者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人们对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类人群在睡前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尤其是在黑暗环境中,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合成。褪黑素是由人体大脑松果体分泌的一种激素,它在调节睡眠 - 觉醒周期中起着关键作用。当褪黑素分泌受到抑制时,人体的生物钟被打乱,大脑难以接收到睡眠的信号,从而导致入睡困难。此外,电子设备上的各种信息、娱乐内容容易使人兴奋和沉迷,如社交媒体的消息提醒、精彩的视频节目、紧张刺激的游戏等,这些都会使大脑处于高度活跃状态,难以平静下来进入睡眠。长期养成睡前使用电子设备的习惯,会逐渐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睡眠不足又会使人在白天更加依赖电子设备来提神,进一步加重失眠问题,同时还可能对视力、颈椎等身体健康方面造成不良影响。


八、老年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这些变化使得他们更容易出现失眠情况。首先,老年人的大脑结构和功能逐渐退化,松果体分泌褪黑素的能力显著下降,导致体内褪黑素水平降低,这直接影响了睡眠的启动和维持,使得老年人入睡时间延长,睡眠变浅且夜间觉醒次数增多。其次,老年人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关节炎、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等,身体的疼痛和不适会干扰睡眠。例如,关节炎患者在夜间关节疼痛可能加剧,导致频繁翻身或醒来;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能因心悸、胸闷等症状影响睡眠质量。再者,老年人的生活方式相对较为单调,社交活动减少,白天运动量不足,缺乏足够的身体疲劳感来促进夜间睡眠。此外,一些老年人可能存在睡眠环境问题,如居住环境嘈杂、光线过强、床铺不舒适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导致老年人失眠的发生率较高,而长期失眠又会进一步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增加跌倒、认知功能下降等风险。


九、酗酒者


酒精对睡眠有着复杂的影响。虽然饮酒初期可能会使人产生困意,似乎有助于入睡,但实际上酒精会干扰正常的睡眠结构。在睡眠过程中,酒精会抑制快速眼动(REM)睡眠,而 REM 睡眠对于大脑的恢复和记忆巩固起着重要作用。酗酒者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睡眠结构紊乱,深度睡眠时间减少,REM 睡眠比例失调。随着酒精在体内的代谢,在睡眠后期还可能出现反跳性兴奋,使人体过早醒来,且醒来后难以再次入睡。此外,酗酒者往往还伴随着其他健康问题,如肝脏疾病、胃肠道问题、神经系统损害等,这些疾病本身也可能引发失眠症状。长期酗酒不仅严重损害睡眠质量,还对身体各个器官系统造成极大危害,影响整体健康水平,并且酗酒引发的睡眠问题和健康风险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给酗酒者的身体和生活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十、生活经历重大变故者


如遭遇亲人离世、失恋、失业、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等重大生活变故的人群,心理上往往会遭受巨大的创伤和冲击,从而容易引发失眠。这些创伤性事件会导致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悲伤、痛苦、焦虑、恐惧、无助等,这些负面情绪会使大脑处于高度紧张和兴奋状态,难以平静下来进入睡眠。例如,失去亲人的人可能会在夜晚反复回忆与亲人相处的点点滴滴,沉浸在悲痛之中无法自拔,导致入睡困难或睡眠中断;失业者可能会因经济压力和对未来的担忧而焦虑不安,思绪万千,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而且,这种因生活变故引发的失眠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缓解和治疗,可能会发展为慢性失眠,进一步加重心理创伤,甚至引发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个人的生活适应能力和身心健康恢复,对其未来的生活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失眠问题在这些特定人群中更为突出,这不仅反映了生理、心理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对睡眠的综合影响,也提醒我们要关注这些易失眠群体的睡眠健康。对于个人而言,若属于上述人群之一,应更加重视自身的睡眠状况,积极采取调整生活方式、改善睡眠环境、寻求心理支持或医疗干预等措施来预防和缓解失眠。对于社会和家庭来说,也应给予这些人群更多的理解、关爱和支持,共同助力他们改善睡眠质量,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扫码进入医生主页挂号


神农中医馆



电话咨询
服务项目
专家团队
挂号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