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张阿姨:跟着袁医生学糖尿病饮食搭配,吃得健康又放心

2025-11-07 17:20:21 snzyg

导语: 确诊糖尿病后,株洲的张阿姨最发愁的就是“吃”。担心血糖升高,她一度什么都不敢吃,结果不仅时常饥饿,精神状态也变差了。在咨询了袁医生后,她学会了一套科学搭配饮食的方法,重新找回了享受美食的乐趣与安心。以下是她的经验分享。

一、曾经的困惑:吃饭变成一种负担

“刚得病那会儿,我觉得吃饭就像‘踩地雷’。”张阿姨回忆道,“米饭不敢多吃,肉也担心,水果更是基本告别了。每天吃得清汤寡水,人没力气,心情也很郁闷。”这种过度限制的饮食方式,反而让她对病情管理失去了信心。

二、关键的转变:学习“会吃”比“不吃”更重要

袁医生没有给她一张刻板的“禁食清单”,而是教给了她一套可以灵活运用的饮食搭配原则,让她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做出健康选择。

1. 掌握“餐盘法则”,一目了然
袁医生推荐的“餐盘法则”让张阿姨觉得非常实用:

  • 餐盘的一半:装满非淀粉类蔬菜,如菠菜、西兰花、黄瓜、西红柿等。它们热量低、膳食纤维丰富,能增加饱腹感,延缓血糖上升。

  • 餐盘的四分之一:放上优质蛋白质,如清蒸鱼、去皮的鸡肉、豆腐、鸡蛋等。

  • 餐盘的四分之一:盛入主食,优先选择杂粮饭、糙米、全麦馒头或玉米、薯类等,替代部分精米白面。

这个方法让她对每餐的食物分量和结构有了清晰、直观的认识。

2. 理解“进食顺序”,小改变大不同
袁医生建议她调整吃饭的顺序:先喝汤,再吃蔬菜,然后吃蛋白质(肉/豆制品),最后吃主食。张阿姨发现,这个简单的调整能让她在吃主食前就有明显的饱腹感,自然减少了主食的摄入量,餐后血糖也更加平稳。

3. 聪明选择“加餐”,避免血糖波动
针对两餐之间的饥饿感,袁医生鼓励她进行“科学加餐”:

  • 时间:选择在上午10点或下午4点左右。

  • 选择:一个拳头大小的苹果、一小杯无糖酸奶、十几颗坚果或一根黄瓜。

  • 作用:这样既能避免因过度饥饿在下一餐暴饮暴食,又能防止餐前低血糖。

三、张阿姨的收获与感悟

“现在我明白了,糖尿病饮食不是苦行僧式的修行,而是要学会如何更科学地搭配。”张阿姨欣慰地说,“我的餐盘里色彩更丰富了,营养更全面了,血糖反而比之前更稳定。最重要的是,我不再为‘吃’而焦虑,心里踏实多了。”

她特别想告诉其他糖友,在掌握基本方法后,完全可以在控制病情的同时,享受食物带来的美好与满足。

电话咨询
服务项目
专家团队
挂号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