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孙叔叔:袁力医生教我糖尿病血糖监测,数据更准确了
导语: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眼睛”,但很多糖友和株洲的孙叔叔一样,曾对如何测准血糖感到困惑。有时数值波动很大,让人不知所措。在袁医生的细致指导下,孙叔叔掌握了一套科学的监测方法,使他的血糖数据变得真实可靠,为治疗提供了精准依据。以下是他的经验分享。
一、曾经的困惑:为什么我的血糖值“跳来跳去”?
“以前测血糖,数值高高低低,像坐过山车。”孙叔叔回忆道,“有时候明明感觉挺好,一测却很高;有时候觉得有点心慌,测出来反而正常。这让我对监测结果半信半疑,也不知道该如何调整饮食和用药。”
二、袁医生的关键指导:细节决定准确性
袁医生告诉孙叔叔,血糖监测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通过纠正以下几个关键细节,孙叔叔的监测数据变得稳定可信:
1. 采血环节的讲究
洗手是关键:袁医生强调,测血糖前必须用温水和肥皂洗净双手,然后彻底擦干。特别提醒不要用酒精消毒后未待完全挥发就采血,否则残留的酒精或手上的糖分(如接触过水果)会严重干扰结果。
正确的采血部位:建议在手指指腹的两侧轮换采血,因为这些部位神经末梢较少,痛感较轻,且血运丰富。
2. 监测时机与频率的规律化
袁医生为孙叔叔制定了一个清晰的监测计划,而不再是“想测就测”:
基础监测:包括空腹血糖和三餐后2小时血糖(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
周期性完整监测:建议他每周选择1-2天,进行包括空腹、三餐后和睡前的“七点血糖”监测,以便绘制出全天的血糖波动曲线,看清趋势。
特殊情况监测:在感觉不适、调整治疗方案或运动前后,增加监测次数。
3. 记录的重要性:从数字到信息
袁医生指导他不仅要记录血糖值,还要同步记录监测时间、当餐饮食内容、运动量、用药情况和当时的身体感受。
“这个习惯帮了我大忙,”孙叔叔说,“有一次复诊,我拿着记录本给袁医生看,他很快就分析出我午餐后血糖高的原因是主食过量,而下午的乏力感则与午餐后3小时可能出现的血糖下降有关。”
4. 试纸与仪器的妥善保管
袁医生提醒他,试纸必须保存在原装罐内,随取随关,避免受潮或过期。
血糖仪要定期清洁,并到医院或售后服务点用标准液进行校正,确保仪器本身精准。
三、孙叔叔的收获与体会
“现在我的血糖记录本成了我管理糖尿病的‘导航仪’。”孙叔叔感慨道,“数据准确了,我和医生都能清楚地知道病情控制得怎么样,调整治疗方案时心里也更有底。我不再为某个偶然的高数值过度焦虑,而是更关注整体的趋势。”
他深切体会到,科学的血糖监测不仅仅是扎一下手指那么简单,它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细心的技术活,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糖尿病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