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记录:株洲旷秋和医生的临床实践案例
就诊时间:2023年12月
患者信息:陈先生,65岁,退休工人
一、初诊情况
寒冬清晨,陈先生在家人搀扶下步入诊室。"我这左膝盖疼了三个月,最近连走路都成问题了。"他缓缓坐下,指着左膝说:"就像有根筋扯着疼,夜里经常痛醒。"
临床评估:
观察患者左膝轻度肿胀,皮温正常,髌骨上缘压痛明显,膝关节屈曲受限至90度。详细询问得知,患者三个月前在工地劳作时不慎扭伤左膝,后症状反复发作。
舌象:舌质暗紫,苔薄白
脉象:弦涩
二、治疗方案
辨证思路:
患者因外伤致经络受损,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不通则痛"。证属瘀血阻络,兼有寒湿。
针灸处方:
取穴方案
主穴:
内膝眼、犊鼻(直刺0.8-1寸)
鹤顶(向下平刺1寸)
阿是穴(以痛为腧)
配穴:
血海、梁丘(直刺1寸)
阳陵泉(向胫骨后缘斜刺1.5寸)
委中(直刺1寸)
操作要点
采用平补平泻手法
得气后留针30分钟
间隔10分钟行针一次
内膝眼、犊鼻加用温针灸
三、治疗过程
首次治疗记录:
患者对针刺较为敏感,内膝眼、犊鼻穴得气明显,诉有酸胀感向膝周放射。留针期间可见针体微微颤动,提示经气来复。
第五次治疗:
患者自觉疼痛减轻,夜间可安睡。调整配穴,加用足三里、三阴交,以益气养血。
第十次治疗:
患者可独立行走来诊,左膝活动度改善至120度。触诊肿胀消退,压痛明显减轻。
四、治疗对话
"医生,为什么每次都要在不同穴位扎针?"
"这就像疏通交通要道,既要解决主要路口的堵塞,也要调理周边的支路,这样才能让气血畅通无阻。"
"温针灸时感觉热流在膝盖里流动,这是正常的吗?"
"这是'得气'的表现,说明经气正在流通,是治疗起效的好现象。"
五、治疗思考
此案例展示了针灸治疗骨伤科疾病的特色优势。通过局部取穴与远端配穴相结合,既能直达病所,又能调节整体气血运行。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反应及时调整配穴,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精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患者对针刺较为敏感,这提示我们在临床中要重视个体差异,根据患者的耐受度调整针刺手法和刺激量。每次治疗都要用心体会针下感觉,观察患者反应,这既是医术的精进,也是医德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