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红医师调理株洲儿童发烧案例纪实

2025-10-26 17:37:21 snzyg

引言
小儿发热是机体正气与病邪相争的外在表现,临床诊疗需明辨表里寒热。神农中医馆袁晓红医师在诊治小儿发热时,强调"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注重扶正与祛邪的平衡。以下记录一例典型医案,展现其诊疗思路。

一、患儿基本信息
患儿,男,5岁,2023年12月就诊于株洲神农中医馆。家长代诉:发热2天,体温波动在38.2-39.1℃之间,伴恶寒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声重,咽痒,食欲减退,小便清长,大便二日未行。

二、诊察过程
袁医师接诊时见患儿面红目赤,唇色鲜红,精神萎靡,裹衣怕冷。查体见咽喉微红,扁桃体Ⅰ度肿大,无化脓。舌诊见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问诊得知患儿发病前曾淋雨受凉,家中已自行给予物理降温,效果不显。

三、辨证分析
袁医师综合四诊信息,认为该患儿系外感风寒之邪,寒邪束表,卫阳被郁,正邪交争而发热。其恶寒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流清涕均为风寒外束之表实证;咳嗽声重、咽痒系寒邪犯肺,肺气失宣所致;大便不行乃表邪未解,影响腑气通降。病机关键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

四、调理方案
基于"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调理原则,袁医师制定以下方案:

  1. 中药调理
    处方:麻黄汤合杏苏散加减
    组成:麻黄4g,桂枝4g,杏仁6g,苏叶6g,前胡6g,桔梗4g,陈皮4g,茯苓6g,炙甘草3g,生姜3片,大枣3枚
    方解: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温经散寒,助麻黄发汗;杏仁、苏叶、前胡宣肺止咳;桔梗、陈皮理气化痰;茯苓健脾渗湿;生姜、大枣、炙甘草调和营卫。诸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宣肺止咳之效。

  2. 外治疗法

    • 中药浴足方:艾叶15g,紫苏叶15g,生姜10g

    • 方法:煎取药液,兑温水浴足,以微汗出为度

    • 推拿疗法: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揉耳后高骨各100次

  3. 护理要点

    • 注意保暖,避免复感风寒

    • 饮食清淡,以稀粥、烂面条为主

    • 适量饮用葱白生姜红糖水

    • 密切观察体温、汗出及精神状态变化

五、调理过程
首日:服药1剂,配合浴足治疗后,患儿微汗出,体温降至37.8℃,咳嗽减轻。
次日:继服2剂,体温恢复正常,鼻塞明显改善,大便得下,食欲渐复。
第三日:改为宣肺健脾方调理,以止嗽散合异功散加减,巩固疗效。

六、随访与总结
五日后随访,患儿热退未反复,咳嗽基本消失,精神食欲恢复正常。家长反映已按医嘱注意患儿起居调护,适时增减衣物。

袁医师指出,小儿发热的治疗重在辨证准确,切不可见热退热。本案患儿虽发热较高,但证属风寒外感,故用辛温解表法,使邪从汗解。若误用寒凉,反而冰伏邪气,延长病程。治疗过程中既要及时祛邪,又要顾护小儿稚阴稚阳之体,中病即止。

结语
本医案展示了袁晓红医师运用经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完整过程。其诊疗特点在于:严格遵循六经辨证,用药精当;内服与外治相结合,多途径取效;注重病后调理,防止复发。这种严谨的诊疗模式,为小儿外感发热的治疗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思路,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


电话咨询
服务项目
专家团队
挂号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