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中医袁晓红儿童消化不良诊疗记

2025-10-26 17:49:00 snzyg

引言
小儿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病症,多因脾胃功能失调所致。神农中医馆袁晓红医师在诊治此类疾病时,注重辨别证型,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通过中药与推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调理。以下记录一则典型医案,展现其诊疗思路。

一、患儿基本信息
患儿,女,4岁,2024年2月就诊于株洲神农中医馆。家长代诉:近一个月来食欲不振,食后脘腹作胀,时有嗳气,大便时溏时干,气味酸腐,睡眠不安,辗转反侧。曾服用助消化药物,效果不显。

二、诊察过程
袁医师接诊后,见患儿形体偏瘦,面色萎黄,精神尚可。腹部触诊柔软,无明显压痛。舌诊见舌质淡,苔白微腻,脉细滑。详细问诊得知,患儿平素饮食不规律,喜食冷饮,饭前常吃零食,正餐进食较少。

三、辨证分析
袁医师综合四诊信息,认为该患儿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形成食积停滞之证。其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嗳气、大便不调均为脾胃运化功能失常之象;舌淡苔白腻,脉细滑为脾虚湿困之征。病机关键为脾虚食积,本虚标实。

四、调理方案
基于"健脾和胃,消食导滞"的调理原则,袁医师制定以下方案:

  1. 中药调理
    处方:保和丸合六君子汤加减
    组成:太子参6g,白术6g,茯苓6g,陈皮4g,半夏4g,山楂6g,神曲6g,莱菔子4g,连翘3g,砂仁2g(后下),炙甘草2g
    方解:方中太子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陈皮、半夏理气和胃;山楂消肉食之积,神曲化谷食之滞,莱菔子消面食之积;连翘清热散结;砂仁芳香醒脾;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消补兼施,标本同治。

  2. 推拿疗法

  • 补脾经:300次

  • 揉板门:200次

  • 运内八卦:顺时针150次

  • 分腹阴阳:100次

  • 揉中脘:3分钟

  • 按揉足三里:双侧各2分钟

  1. 饮食指导

  • 定时定量,建立规律进食习惯

  • 戒除零食,特别是冷饮和甜食

  • 食物宜温软易消化,以粥、羹为主

  • 推荐食疗方:山药鸡内金粥、陈皮薏米粥

五、调理过程
第一周:服药5剂,配合推拿治疗后,患儿食欲改善,腹胀减轻,嗳气减少。
第二周:继服7剂,大便成形,每日一次,睡眠转安。
第三周:改为健脾益气方调理,以异功散加味,巩固疗效。

六、随访与总结
一月后随访,患儿食欲正常,体重有所增加,面色转红润,精神状态良好。家长反映已建立规律饮食习惯,不再随意进食零食。

袁医师指出,小儿消化不良的治疗不仅要消除症状,更要重视脾胃功能的恢复。在药物调理的同时,必须建立科学的喂养方法,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本案通过健脾与消食相结合的方法,既消除了食积,又恢复了脾胃功能,体现了中医"标本兼治"的治疗特色。

结语
本医案展示了袁晓红医师运用中医综合疗法调理小儿消化不良的完整过程。其诊疗特点在于:准确辨证,分清标本;内服药物与外治疗法相结合;重视饮食指导,强调习惯养成。这种系统性的诊疗模式,为小儿消化不良的防治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方案,展现了中医药在儿科脾胃病治疗中的独特优势。


电话咨询
服务项目
专家团队
挂号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