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神农中医馆袁晓红医生接诊儿童腹泻案例
引言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尤其在季节交替之时更为多见。神农中医馆袁晓红医师在诊治此类疾病时,注重辨别腹泻的寒热虚实,强调"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通过中药与饮食调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干预。以下记录一则典型医案,展现其诊疗思路。
一、患儿基本信息
患儿,女,2岁8个月,2023年9月就诊于株洲神农中医馆。家长代诉:患儿3天前出现腹泻,每日5-6次,大便呈水样,色黄,伴有未消化食物残渣,味微腥。伴有轻微腹痛,纳差,精神稍倦,小便量偏少,无发热。
二、诊察过程
袁医师接诊后,先观察患儿精神稍疲,面色偏白,皮肤弹性尚可,眼窝无凹陷。查体可见腹部软,无压痛。舌诊见舌质淡,苔白腻,指纹淡红。详细问诊得知,患儿发病前曾过量食用西瓜、梨等寒凉水果,且夜间踢被受凉。
三、辨证分析
袁医师综合四诊信息,认为该患儿因过食生冷,损伤脾阳,复感外寒,导致寒湿困脾,运化失司,清浊不分,并走大肠而致泄泻。其大便稀溏、味腥、伴有不消化物,均为脾虚寒湿之象;小便短少为津液亏损之征;舌淡苔白腻更是寒湿内困的典型表现。病机关键为脾阳受损,寒湿内困。
四、调理方案
基于"温中散寒,健脾化湿"的调理原则,袁医师制定以下方案:
中药调理
处方:七味白术散合藿香正气散加减
组成:藿香5g,紫苏叶4g,白术6g,茯苓6g,陈皮4g,厚朴4g,大腹皮4g,炮姜3g,山药6g,炙甘草2g
方解:方中藿香、紫苏叶芳香化湿,解表散寒;白术、茯苓、山药健脾渗湿;陈皮、厚朴、大腹皮理气除满;炮姜温中散寒;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温中散寒、健脾化湿之效。饮食调护
立即停止所有生冷水果、油腻食物
饮食以温热、细软、易消化为主
推荐焦米汤、山药粥、生姜红糖水
采用少食多餐原则,减轻脾胃负担
注意补充水分,预防脱水
艾灸疗法
配合温和灸:取穴:神阙、中脘、天枢、足三里
方法:每穴灸5-10分钟,以局部皮肤微红为度
频率:每日一次,连续3天
五、调理过程
第一日:服药1剂,配合艾灸治疗后,患儿腹泻次数减至3次,精神好转。
第三日:继服3剂后,大便成形,每日1-2次,腹痛消失,食欲改善。
第五日:改为健脾益气方调理,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巩固疗效。
六、随访与总结
一周后随访,患儿大便完全正常,食欲恢复,面色转红润。家长反映已严格按医嘱调整饮食结构,注意腹部保暖。
袁医师指出,小儿腹泻的治疗不仅要止泻,更要重视脾胃功能的恢复。在药物调理的同时,必须配合科学的饮食管理,避免再次损伤脾胃。本案通过温中散寒与健脾化湿相结合的方法,既消除了病因,又恢复了脾胃功能,体现了中医"标本兼治"的治疗特色。
结语
本医案展示了袁晓红医师运用中医综合疗法调理小儿腹泻的完整过程。其诊疗特点在于:准确辨证,分清寒热;内服药物与外治疗法相结合;重视饮食指导,强调预防调护。这种系统性的诊疗模式,为小儿腹泻的防治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方案,充分展现了中医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