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积食调理案例:记株洲袁晓红医师一次诊疗
引言
小儿积食是儿科常见病症,临床以纳差、腹胀、口臭、大便不调为主要特征。神农中医馆袁晓红医师在诊治此类疾病时,注重脾胃状态的全面评估,强调"治未病"理念,通过药物与生活调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干预。以下记录一则典型医案,展现其诊疗思路。
一、患儿基本信息
患儿,男,3岁6个月,2024年1月就诊于株洲神农中医馆。家长代诉:近一周来食欲明显减退,腹胀如鼓,口中时有酸腐气味,夜卧不安,翻来覆去,大便先干后溏,味臭秽,每日1-2次。
二、诊察过程
袁医师接诊后,先观察患儿形体偏瘦,面色萎黄,精神尚可。查体可见腹部胀满,按之软。舌诊见舌质淡红,苔白厚腻,指纹呈淡紫滞于风关。仔细询问病史得知,患儿春节期间饮食不节,多食糖果、油腻之品,之后便出现上述症状。
三、辨证分析
袁医师综合四诊信息,认为该患儿素体脾虚,加之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致乳食停聚不化,阻滞中焦,形成食积。脾失健运则纳差;食滞中焦则腹胀;浊气上逆则口臭;食积化热,扰及心神则夜卧不安;脾胃升降失常则大便不调。其病机关键为脾虚夹积,本虚标实。
四、调理方案
基于"消食导滞,健脾和胃"的调理原则,袁医师制定以下方案:
中药调理
处方:保和丸加减
组成:山楂8g,神曲6g,半夏4g,茯苓6g,陈皮4g,连翘3g,莱菔子5g,白术6g,山药6g
方解:方中山楂消肉食之积,神曲化谷食之滞,莱菔子消面食之积,三药合用,可消各种食积;半夏、陈皮理气和胃;茯苓、白术、山药健脾渗湿;连翘清热散结。全方消补兼施,标本同治。推拿疗法
配合小儿推拿手法:清补脾经:先清后补,各200次
揉板门:150次
运内八卦:顺时针200次
摩腹:顺时针5分钟
揉中脘:3分钟
按揉足三里:双侧各2分钟
饮食指导
立即停止所有零食、甜食、油腻食物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推荐小米粥、山药粥等
采用"饥饿疗法",适当控制食量,保持七分饱
饮食定时定量,培养良好饮食习惯
五、调理过程
第一周:服药3剂后,患儿腹胀明显减轻,口中气味改善,大便成形,每日1次。夜卧较前安稳。
第二周:继服5剂,配合推拿治疗,食欲明显改善,腹部平软,舌苔转为薄白。
第三周:改为健脾方调理,以四君子汤加味,巩固疗效。
六、随访与总结
一月后随访,患儿食欲正常,体重有所增加,面色转红润,大便规律。家长反映患儿饮食习惯明显改善,夜间睡眠安稳。
袁医师指出,小儿积食的治疗不仅要消除积滞,更要重视脾胃功能的恢复。在药物调理的同时,必须配合科学的喂养方法,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本案通过消食导滞与健脾益气相结合的方法,既治标又治本,体现了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治疗原则。
结语
本医案展示了袁晓红医师运用中医综合疗法调理小儿积食的完整过程。其诊疗特点在于:精准辨证,分清标本虚实;药物治疗与推拿疗法相结合;重视饮食指导,强调预防调护。这种全方位的诊疗模式,为小儿积食的防治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