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中医馆袁晓红医生小儿咳嗽调理一例
引言
小儿咳嗽是儿科临床的常见症状,其病因多样,病机复杂。神农中医馆袁晓红医生在诊治小儿咳嗽时,强调细致辨证,探求病因,不仅关注咳嗽本身,更着眼于调整患儿整体状态。以下通过一则医案,呈现袁晓红医生在此类问题上的诊疗思路与方法。
一、 患儿基本信息
患儿,女,5岁,于2023年10月中旬在家长陪同下至株洲神农中医馆就诊。家长代诉,患儿咳嗽已持续近三周,呈阵发性,痰量少且不易咳出,夜间及晨起时咳嗽尤为明显。期间未出现明显发热,但食欲不振,睡眠因咳嗽干扰而不安,大便偏干。
二、 诊察过程
袁晓红医师接诊后,首先耐心安抚患儿情绪,营造轻松的看诊氛围。她仔细观察了患儿的精神状态、面色及咽喉情况。随后,袁医师进行了详细的问诊,重点询问了咳嗽的起因(回忆是否与感冒、饮食或环境变化相关)、咳嗽的具体性质(干咳或有痰、声音特点)、一天中加重的时段,以及详细的饮食、二便与睡眠习惯。诊查舌象见舌质偏红,舌苔薄微黄。
三、 辨证分析
综合四诊信息,袁晓红医师分析认为,该患儿病起于外感后,余邪未清,邪热郁于肺系,耗伤肺津,导致肺失清肃,气道不利,故而咳嗽迁延不愈,表现为阵发性干咳;夜间及晨起属阳气初生或卫气行于阴分之时,气道更为敏感,故咳嗽加重。舌质偏红、苔薄黄、大便偏干,均为体内有余热、津液输布受影响之象。其核心病机为肺热未清,肺失宣降,兼有津伤。
四、 调理原则与方案
基于“清泄余热,宣肺利咽,润肺止咳”的调理原则,袁晓红医师制定了以下方案:
中药调理:据此原则,为患儿拟定了个体化的中药汤剂。方中选用了如桑白皮、黄芩等清泄肺热的药物,配合浙贝母、桔梗等宣肺化痰利咽,并佐以沙参、麦冬等滋养肺阴。袁医师向家长详细解释了方剂组成思路,并具体指导了煎煮方法与服用剂量,强调需根据患儿反应灵活调整。
生活与饮食调护指导:袁医师特别指出,咳嗽的恢复与日常调护密切相关。她详细嘱咐家长:
饮食管理:严格避免食用糖果、巧克力、油炸及辛辣刺激食物,这些食物易助热生痰,加重咳嗽。建议饮食以清淡、滋润为主,可适量食用雪梨、荸荠等,并保证充足温水摄入。
环境起居:保持居室空气湿润、流通,避免烟尘、异味等刺激性气味。确保患儿有充足的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
排便观察:关注患儿大便情况,保持大便通畅,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腑气通则有助于肺气降。
五、 后续反馈与总结
患儿服药五剂后复诊,家长欣喜反馈,患儿夜间咳嗽频率显著减少,睡眠转安,晨起咳嗽亦减轻,食欲有所改善,大便趋于正常。袁医师根据患儿当前舌苔、脉象变化,对原方进行了适当调整,去部分清热之品,稍增健脾开胃之药,以巩固疗效,促进身体全面恢复。
结语
本医案显示,对于小儿迁延性咳嗽,袁晓红医师不仅着眼于“止咳”,更注重从清除余邪、调节肺腑功能、顾护津液等多方面入手。其精准的辨证与全面的生活指导相结合,为复杂的小儿咳嗽问题提供了系统性的调理策略,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在儿科临床中的具体应用。